为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持续擦亮“万事调和·源头做起”解纷品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万源市委政法委指导官渡镇积极探索、创新举措,充分发挥卸任老同志丰富的信访工作经验,扎实的群众基础,委任5名卸任乡镇人大主席,成立“信访调解工作室”,着力攻坚化解信访矛盾,用心用情为群众释疑解忧、调纷止息,老百姓亲切称他们为“人大主席调解团”。
发挥余光余热,扛起一面旗
官渡镇以运用“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为载体,成立“信访调解工作室”,既为群众解决纠纷提供了新切口,又发挥了卸任乡镇人大主席调解经验作用,实行信访工作“老人”新用、“老人”重用,冉海涛等同志坚信“二线同样有舞台,二线同样有作为”,利用自身“地熟、人熟、情况熟”等工作优势,积极开展信访矛盾调解工作,做到心中有数、调解有度。“信访调解工作室”成立以来,共化解土地纠纷、邻里纠纷、家庭纠纷等各类重大矛盾纠纷40余件,提升官渡镇调解工作质效,筑牢了社会和谐稳定“第一道防线”。
解决难题难事,点亮一束光
“到我办公室来,先喝口水,慢慢说。”李远仁热情地招呼着来访群众,这是他经常说的,也是他们经常说的。官渡镇5名卸任乡镇人大主席面对信访群众,坚持公平、公正,热情接待、耐心倾听、找准症结、真诚沟通,平衡好“情、理、法”三方关系,最终成功化解,让百姓安心信服,维护了各方当事人利益,把“送上门的群众信访工作”做细做实做好,让“信访调解工作室”成为群众说理的地方、谈心的场所、解决问题的平台。
传承经验经历,汇聚一团火
在开展日常矛盾纠纷调处的同时,官渡镇还以“长宽高”微课堂为抓手,经常开展信访调解“传帮带”活动,邀请桂吉刚等卸任乡镇人大主席为青年干部讲授“调解经”“化解计”,讲解信访调解工作的基本原则、重要意义,并将自己几十年来的调解经验倾囊相授,他们认为信访工作需要传承、需要年轻力量、更需要新思路新方法,信访调解工作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将带领年轻干部“走出去”“沉下来”,充分发挥好“信访调解工作室”作用,把信访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为打造“万事调和·源头做起”官渡镇“主席团”调解名片,奋力建设“巴山画屏·红城万源”贡献更大调解力量。
(邱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