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四川省万源市人民法院聚焦新时代下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充分发挥审判执行职能作用,坚定落实善意文明执行理念,有效夯实民营企业发展基石,推动万源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
增加责任主体,为变现上“保险”
2022年3月,原告万源市某加油站与被告四川某建筑工程公司发生合同纠纷,原告向万源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执行标的为32.8万元。执行过程中,建筑工程公司拒不履行判决义务,导致执行工作难以推进。经查询,该公司股东在认缴出资后未履行认缴出资义务,遂追加其股东为被执行人,在未出资金额范围内承担补充赔偿责任。
针对被执行企业无资产可供执行,被执行企业股东没有履行认缴义务的情况,万源法院推行“执行+保险”机制。鼓励申请人通过追加被执行人及被执行人提供人保、物保等方式参与到执行活动中,填补执行不能风险。2021年以来,万源法院受理保全案件411件,采取查封、扣押、冻结等措施460余次,查封房屋等不动产17套,冻结银行存款和网络资金3.27亿元;在采取诉前保全的前提下,帮助33名申请人拿到案件款1362.44万元。
柔性文明执行,为企业留“余地”
2022年6月,王某与万源市某硅石矿产生借款合同纠纷,王某申请执行后,万源法院依法冻结被执行人财产,进而导致硅石厂无法继续生产,不仅下欠税款、农民工工资等各项费用673.53万元,也丧失了继续偿债能力。为了兼顾民营企业正常经营秩序,万源法院依据实际情况,解除对基本账户存款的冻结,让硅石厂恢复了生产。
针对民营企业被申请强制执行,银行账户、生产设备均被法院冻结、查封,无法偿债等问题,万源法院推行“执行+关怀”机制。对暂时出现资金周转困难但有发展前景的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慎重采取冻结、查封等强制措施,能“活扣”“活封”的,尽量不“死扣”“死封”,尽可能降低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同时,积极践行失信修复机制,及时将积极改善自身信用状况、纠正失信行为的企业移出失信名单。2021年以来,万源法院屏蔽失信企业及法人21个,撤销限制高消费名单8人,帮助曾经的失信企业获得再次出发的机会。
守护重点项目,为清场提“速度”
2022年2月,达州市某钢铁有限公司与曾某、冯某租赁合同纠纷一案,万源法院判决曾某、冯某拆除、搬腾租赁场地内的建筑物,执行过程中,被执行人一直拒绝履行义务。因该场地涉及四川省重点项目万源储备煤基地的建设,为了不影响其顺利开展,万源法院组织干警多次释法明理,实地督促被执行人拆除、清运场地内的物品,顺利完成约500吨垃圾、废品的清运工作,成功组织双方当事人进行了场地交接。
针对被告不履行法院判决归还场地,致使民企无法推进承包重点项目建设的,万源法院推行“执行+减负”机制。主动推动执行矛盾化解关口前移,尽最大程度减轻双方当事人的负担,多用走访、座谈、督促令等柔性措施督促执行,少用拘传、拘留、罚款等硬性措施强制执行。2021年以来,万源法院灵活运用柔性措施,督促被执行人自动履行义务或达成和解案件900余件,到位金额2.11亿元;同时,发布执前督促令14期,促使28名被执行人主动偿还30余万元。
盘活烂尾商圈,为资产添“生机”
2021年4月,达州市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被申请强制执行,涉案标的达6600余万元。但公司仅剩一座未开发完毕的“烂尾楼”,各债权人也拒绝“以物抵债”的偿债方式。对案进行评估后,万源法院决定采取“放水养鱼”的策略,努力发挥被查封财产的最大作用。多次召集债权人大会,选举出债权人代表;吸引案外人资金参与,由案外人与债权人代表联合对房产进行改造,受让“精装”后的房产。案件顺利执行后,曾经的“烂尾楼”摇身变为万源标志性建筑,同时带动了周边经济发展。
针对无法完工的“烂尾楼”,难以处置的资产,万源法院推行“执行+合作”机制。坚持综合治理、同向发力,建立市委领导、政府支持、人大监督、全社会参与的执行联动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法院执行工作中。2021年以来,万源法院发布悬赏执行公告5期,面向全社会征集被执行人的财产线索,接收申请人、利害关系人等提供财产线索、下落等信息100余条,借助群众力量帮助法院加快执行进展,营造出群众关注执行、见证执行、参与执行的浓厚社会氛围。
下一步,万源法院将持续完善和落实惠企纾困司法政策,切实维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着力优化法治营商环境,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执行支持。(宋子扬 魏祯 张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