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台云海翻涌,花萼山色巍然。沐浴着四川的第一缕晨光,万源市白沙人民法庭深植乡土,定分止争,在化解矛盾纠纷、维护辖区稳定的道路上留下坚实足迹,以法治之光辉映巴山蜀水,守护百姓安宁。2021年以来,先后获评“全国法院先进集体”“四川政法先锋”等荣誉称号。
青山碧水的“生态卫士”
在万源斯滩河边,有这样一位“奇怪”的宣传员,他时常跋涉在河道两边,向周边村民发放禁渔宣传资料。
去年,秦某因非法捕捞被提起公益诉讼。法庭考虑到秦某系残疾人,子女尚小,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在征询主管部门意见后,通过司法调解,采取巡河护渔的劳务代偿方式抵补生态损害赔偿。
2017年来,白沙法庭聚焦生态司法需求,延伸成立八台山风景区旅游环保巡回法庭,携手环保、林业部门探索“补种复绿+劳务代偿”多元修复模式,建成任河生态环境司法修复基地。主动推进“先行调解”工作,吸纳48个基层治理单位入驻法院调解平台,引入具有环境保护经验人员为调解员,打响“花萼红枫”调解品牌,为化解环资类纠纷开辟新路径。
大山深处的“移动天平”
“陈法官,儿子走得早,女儿又不管我们,咋个办哦......”拄着拐杖的刘大爷夫妇推开法庭大门。这起看似简单的赡养纠纷,却让办案团队犯了难——原告夫妇年近八旬、行动不便;被告又拒绝到庭参加诉讼。
“把法庭‘搬’到村里!”时任庭长陈磊当即拍板。次日清晨,在村委会办公室,法庭干警将“巡回法庭”横幅挂在墙上。这场特殊的庭审邀请了50余名代表委员、村干部及群众旁听,当庭达成调解协议后,原告夫妇紧握着法官的手说:“没想到在自家门口就把事解决了”。
这样的场景对白沙法庭来说已成常态。辖区最远村庄距法庭车程2小时。为破解“群众跑腿难、纠纷化解迟”,法庭创新推出“五巡工作法”:车载法庭随时巡、重点区域定期巡、农闲时节集中巡、专项治理联合巡、普法宣传常态巡,诉讼服务半径缩短至15分钟生活圈。茶旅融合的“法治蝶变”
当庭调解成功并收到赔偿款的李某感谢道:“虽然在景区游玩时受伤,但法庭干警迅速反应、及时处理,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了司法温度。”
“这个好!以后遇到类似情况,我们心头就有数了。”一边翻阅《涉茶企案例汇编》,一边听释法讲解的某富硒茶叶公司负责人称赞道。
这是法庭精准护航茶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日常写照。多年来,白沙法庭紧扣“文旅兴市”战略,在大巴山富硒茶产业园等地设立巡回审判点5个、法律服务站点18个,针对4A级景区管理漏洞发出《旅游纠纷风险防控司法建议书》,推动文旅协会完善安全隐患网格排查等机制,带动全域游客增长21.6%,拉动消费增长31.4%。涉茶旅纠纷入诉案件同比减少70.27%,相关经验在全省法院推广。
花萼红枫的“解纷密码”
代表委员纷纷赞赏:“小法庭也有大作为!今天这场司法调解让我们深受震撼,原来法庭在参与基层治理中做了这么多!”
2024年,在15位全国、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见证下,陈磊通过“云视万源”,联动村社干部成功调解龚某与金银花基地负责人陈某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纠纷一案。
白沙法庭遵循“调解优先,调判结合”工作原则,总结创新出“五联四调”工作法,以32个村级调解组织为基底,4个镇级综治中心为支撑,建立矛盾纠纷三级分层“蜂巢式”治理体系。在科技赋能下,创新构建“一云多端”服务体系:云端部署“花萼解纷”线上平台,移动端开通“法官直通车”微信群,终端布设“云上法庭”。“云视万源”更是将32个村社矛调中心连成一体,实现纠纷预警、远程调解、司法确认全流程在线办理。
白沙法庭现任负责人王瑞宁表示:“群众的需求在哪里,我们司法服务就延伸到哪里。白沙法庭将继续擦亮‘花萼红枫’品牌,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深挖‘四和’工作法,让‘小法庭’融入基层治理大格局,绘就‘巴山画屏·红城万源’基层善治新‘枫’景”。
(万源市法院)